片名点题-I'm Livin' It,发生在老麦下的难民小故事,影片让我重新审视每位在凌晨趴在餐桌上的过路人。
开头阿博为妈妈写英文申请书就注定这个人物不简单,虽然破产流浪,但是身上的西装不断提醒他:我有义务和能力去帮助身边每一个人。
也正是他这份精神,得到一班长期共患难的小伙伴,他们和谐互助,胜似一家人。
正以为日子可以这样简单维持下去时,他得知自己得了肺癌,不肯接受现实的他遇上同样不肯接受老婆已死事实的等伯,他不得不告诉等怕(和自己):接受现实吧!
口水祥为了每天有饱饭吃,选择重操旧业坐牢,留给阿博一句无奈的话:“我都想稳野做啊,但真系冇人愿意请我啊!
” 阿博瞬间崩溃,他做再多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他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难民,都是需要得到帮助的流浪者。
最后一丝倔强被磨灭了,他隐匿了自己几天。
在这时的阿珍用她的坚持填补了阿博的伤口,他看到了她的倔强,瞬间又点燃了对生命的渴望。
阿珍陪伴了他度过最后的日子,他偿还了她多年的心债。
她的这份坚持让阿博想到了在护老院的妈妈,那位一直在等待着儿子归来的老人家,所以他用尽一丝力气踏上回家的巴士,想去偿还妈妈的心债,可惜现实再一次打败了阿博,他安心地“睡”在终点站。
阿博死后,每个人的生活都在继续着,老麦还是有来来去去的流浪者,但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人生也是一样,看似平淡的生活,却每天都在经历大风大浪,所以,不要小看身边的每一个为了生活生存下去的人。
现实和电影是一模一样的。
回想曾经在麦家打工的日子,那时候经常是夜班,和这些“麦路人”一起在店里熬过一夜。
有一次有检查,连续几天我们都夜里停业搞卫生杀虫啥的,就把他们都赶出去了(就像等伯崩溃的那次),我休息了几天,再上班“上访哥”跟我说:老咳嗽的大叔前几天在地下通道里死了……所以看到郭富城躺在桥下的时候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现实不就是这样嘛?!
帝都麦当劳的夜里也是鱼龙混杂,有等着去医院换班的号贩子,自称是上访户的奇怪大叔,不说话去卫生间要数步数多一步都要退回去重走的神经哥,貌似离家出走的弱智少年,一身牛皮癣的怪阿姨,给大伙讲气功中医的大妈……总之男性居多,也遇到过离家出走的孕妇,带孩子看病没钱住店的妈妈和孩子,受打击失魂落魄趴桌子上睡着丢手机的大姐。
天一亮他们大部分都会离开,极少数会整天都在,他们不都是好人,其中也有骗子、小偷、流氓……也懒也馋耍无赖的时候也讨厌,但也可怜。
前几天和还在麦当劳打工的朋友闲聊,说从疫情开始,因为疫情管控,流浪汉都不见了,再也没回来,也不知道这些人都在哪儿过夜呢?
特别是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剧情不如人愿,但往往是真实的写照。
楼下有不同意见的网友,就剧情的 不合理 性而论定电影质量,但所谓 合理性 基本建基于认知与阅历。
故不作过多叙述。
回归电影,我认为电影剧情最大限度去展现现实社会的真实的一面口水祥为了解决饥饿义无反顾去坐监,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后的写照,努力找工,外貌及身体问题没人接纳,努力自食其力但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寻求社会的帮助但无果人地妈妈努力工作想走出困境但生活的不幸接踵而来,你或许会说是傻,但认真想一想不是身而为人应有的责任,身为母亲的责任,身为晚辈赡养老人的责任,你又会说奶奶的债务为什么要她来偿还,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问题改变不了的时候,你是选择逃避还是正面面对?
电影是电影,但剧情的构成指向终究一个方面。
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去背起这个责任,但是换做其他理由(例如奶奶有病需要钱救治),你就认为最终累死是值得的?
无论是 天灾还是人祸,人地妈妈的身上展现传释的 责任感 ,分段故事就是要表达这个。
你可以不认同,但请别去否认,最终人地妈妈 下海,还是没有被奶奶认同,到最终累死。
可以说,这不是剧情,正正是这个社会很多人每天上映中的真实。
城城故事,更像一个因果故事,何以生因,何以结果。
分段故事阐述的很明白,不多作评论。
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不是谁都能切身处地去看待电影桥段,高薪厚职到锒铛入狱再改过自身再到救自助人,但天不遂人愿,同为麦路人走向陌路。
城城没有随人愿地活下来,但是令我很羡慕的是,临终还是有阿珍的陪伴。
(同为癌症病人,本人放化疗都是一个人度过,所以很羡慕,另外也看到同院病人,所以认为剧情很真实)故事还有其他故事线,本人废话太多不作太多分享。
看似悲剧的故事主线,但是隐藏着希望的旋律。
小女孩可以真正上学了,放债人也承诺不再放债给奶奶了,阿珍也选着另外一个方向继续前进,离家小伙子身心成长回家了,阿伯真的接受了现实了,城城家人也走出雾霾。
就像片尾曲 we all fall down ...但
麦路人,这个名字让我想到买路人,但深想,麦路人这个名称用的更好,一寸金一步路,一粒小麦一寸金。
生命中没有惨这个词,有的只有更惨。
好像生命中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一样,无数的人在拼搏,在努力试图取得改变,但是不论如何的按部就班的努力,都是一种徒劳,一寸努力一场梦到头来仍是一场空。
止不住的脚步,努力想要赢得的人生,厄运就像是阳光照下来之后的影子一般,寸步不离的停留在身边,任由你做一切都无法去改变。
“感情投资是所有投资当中,花费最少,回报率最高的” 有色眼镜永远看不清全貌,有什么能抵得过时间的,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徒劳,时间换来的一定是真的。
十年的等待,换来的可能是徒劳,这是十年,是多年,是整个青春,是3650个日日夜夜。
生命远比想象中的难,怀念读书时候的时光,可时光一去不复返。
郭富城演的角色很到位,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用行动演绎着一个出狱中年的“救赎”一生。
帮女儿“奶奶”还债的母亲真的是演绎了什么叫你做的越好就越错,正是你做的好,她更认为这是你应该的,这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
她“奶奶”实在是太坏了,想必她儿子在的时候也是不断的去责怪,不断的去施压,只考虑自己的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郭富城演的博哥的遭遇是真的惨,影片开始虽然没有说明他是怎样进的监狱,但至少看到后半段感觉他更多的是被陷害的,或者就是想要剑走偏锋给了小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影片表达的情感,还是有点太压抑了,更适合有故事有精力且吃了不少苦的人来看,这些人应该能读懂的更多。
生命的旅途怎么才能算得上好呢,可能到死都是一个人,可能到死都没人能关心,生命什么才是珍贵的,有个爱你的人,有个支持你的人,有个理解你的人,有个能陪你说说话的人,有个人。
生命的旅途可能一个比一个惨,现实中更惨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相互扶持,彼此作为依赖,总还是会有光的存在,总还是能熬一熬的。
把厄运熬到去世,把悲伤熬崩溃,生命中的花朵可能下一些秒不会绽放,但花骨朵在不断的积累能量。
悬崖边盛开的花往往更具有吸引力。
你靠着我扎根,我靠着你固土,相互扶持。
就像是麦穗,一粒扶一粒,粒粒往上长。
影片的结局,阿博坐上公交车是在暗示着离去吗?
伴随着公交车熄灭最后一盏灯,阿波的生命也随着终止。
看到这样的情节,我不忍这样去想但难免思维会飞走。
女主提到了想要一个小孩,想结婚,想有一个家好好的生活,但最后影片中出现小孩的情节是在男青年的家中,也暗含了女主没能如愿,但最后的情节,也能看得出女主过的比之前好一些,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结局还算美好。
男青年出现,很好的表达了萍水相逢的互助,男主在被追着打的时候他莫名的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同时男主也给予青年帮助,唤醒他即将荒废的后半生。
最后一点就是,大家之间的帮助,好像都是莫名的知道来处一样,男主未问男青年为何到这一步,只是为他提供帮助,来改变他这一生,让他往上走,男青年也未问男主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只是在洗车的时候有感受,但是未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也留下了朦胧感,给观众以无限遐想。
看到只有6.6分,实在是低估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整个影片行云流水随叙事清晰,节奏简洁紧凑明快。
立意和延申思考都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低分。
首先大家必须承认演员演技,剧本脚本,以及导演的把控都是合格的。
那低分是从哪个方面上打的,表示不理解。
本片 在B站和朋友圈都名声鹊起,有他的道理。
第一,讲的是底层。
就凭这一点人文关怀就值满分。
相比郭敬明那些玩应那。
各自着眼点在哪一目了然,高下立判。
今天看完我想谈谈几个影片中的侧面。
(因为主线已经有很多影评谈过了,也都讲的很好,在此不再赘述。
) 1,全片都是过不了自己的人,这是影片中大多数人物的共性。
在这里导演可能有意无意的暗示底层无力的根源,在于过不了自己。
博哥作为男一号,致死才过回家望母这一关。
这是关于他能不能面对自己的过去,其中包括面对被自己失败所累的家人。
这条主线贯穿全片。
最后他回光返照的魂按了下车铃,说明这一关还是最终还是过了。
并且以生命为代价。
那是否是在说,人过自己这一关与生死关等同。
要是随便就过了,就不是他这个人了。
等叔接受不了妻子去世的事实,妈妈过不了要名分,帮婆婆还债的执念。
婆婆不认她和孙女,过不了儿子意外去世的心坎。
电玩小伙过不了自己2B青年的屌架子。
阿珍过不了戏服歌星的执念和感情控。
以及要故意去吃牢饭的张达明。
所有人都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天花板。
无人过得了自己。
2,认识和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这里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在这些底层中,博哥可谓是超人一般的存在。
精通管理学和金融学科。
只是前史经历了一次破产。
众所周知,金融是各种生意的终端。
社会食物链的最上层。
但一次失败就足以定性,再无翻身之日。
那些学科知识和商场经验转瞬间贬值为零。
只能应用于卖捡来的鞋和衔接各种散工。
记得很久之前那个让富豪体验底层生活靠认知翻身的综艺游戏。
很多富豪都不能完成节目就放弃了。
原因只有一个。
他们认为,毫无希望。
3,社会层面的映射,一个传统的社会模式,越没有人文精神,就会甩出越多的社会边缘人。
边缘人反向受到社会压迫导致彻底边缘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社会人文精神越强,拉回的边缘人越多,社会制度更具温情和人文关怀。
我们视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反之则视为落后和野蛮。
影片不可回避的讨论香港的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
孩子最后进福利院视为最终极的关爱,拯救了下一代。
但是这一代和上一代的问题,一概解决不了,任由其自生自灭。
成年人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完全无力无知无助,你让他全权负责,有是否也有失公允。
4,无力回天的感伤,最后影片向观众传达的信息是近乎悲观的。
博哥的超级人设也都是无能为力而已。
精明卓越善良如他,也都是无可奈何。
真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妈妈照样猝死,等叔照样等。
该吃牢饭的吃牢饭,该去福利院的去福利院。
换句话说,基于他们个人全力以赴的努力,在这个社会形态下,处于这个生态位。
全部清零。
不管影片拍摄了多少玩水花,荡秋千等美好幸福的瞬间。
结果都是不变的,个人努力,忽略不计。
所以就全片的立意而言,绝不应该是这点分。
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
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
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
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
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
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
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
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
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
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
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
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
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
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
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
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
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
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
这是因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
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
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
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
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
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
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
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
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
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
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
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
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看完《麦路人》发现这是一个丧中蕴含温暖的故事。
影片是由一群失意人,无家可归的组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家庭,凭借自身的微光去力所能及的照亮他人。
还记得有段台词里讲到“利利是是,不能不要”,那是电影里受过博哥帮助的家人对身患肺癌的他说的话,等叔递过来的红包灌注着人间真情的缩影,虽然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底层人连棺材房都租不起,但是也有麦当劳式的“24小时避难所”、附近小店门口的“仓库银行”、定时定点分发盒饭的“香港助爱会”、药店“每周三的义诊”…这群人受过帮助也坚守自己的底线,衣服会在天亮前收回来,有钱时也会去买个汉堡包,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富人丢弃的养料。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曾热烈的活着,当下也不愿屈服命运的安排。
可现实的残酷依然通过开跑车的曾金融小弟、老板的裁员、无法得到的工作机会、婆婆的赌博成习、疾病、死亡等对这个大家庭一次次袭来狂风暴雨,人们如孤夜里的一帆小舟,随时都要被风浪卷席,却又靠着船桨一次次的撑过去。
影片里面有很多为之动容的地方,比如等叔为什么有钱也不回家要坐在窗口的位置上等人,还比如“妈妈”为了偿还孩子她奶的债务两周没合眼,甚至还有秋红说的那是唯一一次的为自己做的金融投资…搭配上忽明忽暗的环境特选,可以说非常的催人泪下了。
影片的结尾博哥做上回家的公交车🚌,却再也没有睁开眼,后来小女孩去了孤儿院,秋红也找到了新的工作,等叔还在那个“麦当劳”店里风雨无阻的等待,虽然痛苦依然存在,可世界依旧在转动,大家各有各的归宿,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依然会是属于自己也可能照亮别人的光,而那个大家曾待过还会有人继续待的地方也成为了“麦当劳式的乌托邦”芸芸众生也当是如此。
可是看完影片还想来炫个麦当劳是什么鬼,感觉这广告是打到我心里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呀。
🙈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一步一步的走着自己走的路,没有任何人知道任何人是在为了什么,看得到的行,看不到的心,看不透的思想。
曾经有多辉煌,现在有多落寞,一切都是浮云,真正存在的就是眼下的一地鸡毛蒜皮。
郭富城的演技是真的高,演什么像什么,眼睛在讲话,行为在表达。
思想会帮助思考想在的处境和遭遇,会决定以后在哪,在什么样的位置,行为决定着自己能否到达思想的位置。
郭富城演的角色所表达的,相比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被自己曾经的“下级”给瞧不起,当众侮辱,最后还是自己去接下钱。
忍常人所不能忍,想常人所不能想。
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是心善的存在,做着最多的事,付出着最多的头脑和想法。
可能是状态不好吧,感觉既想写好又胸无点墨在胡言乱语。
做个路人吧,就像每一个人一样,从生命中匆匆走过,不过是陪伴的时间长短罢了。
加油,身处逆境中的每一个人!
“麦路人”和“何以为家”都是描写人入绝境的故事。
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感知的世界,两位导演满怀诚意、深情睿智地向我们展示。
主角们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表演让我赞许不已。
我真是从心底深处感谢这两部电影。
让我更相信爱是奇迹,爱是救赎之光,人类可卑,唯有爱照见远方,唤我善良。
刚看了《麦路人》,残酷也温暖,但其中有些角色的逻辑不是很认同,比如丧夫女,带着女儿无家可归,拼命赚钱为了给婆婆还赌债,最终过劳死。
她真的爱女儿的话,香港确实待不下去肯定带着女儿回大陆,结局一定比片中好,这是一个正常的妈妈都会做出的选择。
导演是不是对大陆的人有什么误会,还以为现在是内地拼命逃港的年代吗?
这么棒的题材居然拍的这么垃圾,后半段为了煽情连脸都不要了吗?整部电影最正常的大概是那个小女孩吧。妈妈口口声声为了女儿,但最后却为了给根本不认母女的婆婆还赌债而累死。博哥大圣人,自己化疗都没钱,为了帮前者还赌债把自己救命钱都给了。而这些钱也都是别人凑出来的。杨千嬅的角色也是奇葩,因为十年前一面之缘看中了博哥这个青年才俊,所以在博哥落魄后默默陪在身边,被他拖累。香港当然有很多温情的地方,前半部几个人的守望相助就很棒。还有那个在麦当劳打工都觉得辛苦的年轻人就该让他饿死在街头啊。张达明和万梓良真棒啊,泪目。那个“妈妈”扮演者居然是当年我型我秀和马海生组合op的刘欣…2021.02.16
说实话剧本有点瞎了这人生无所归处的至暗时刻,但为它展现的真实香港多给一星。
其实就说了一个事 香港市民已经活不下去了 如果没有麦当劳这个资产阶级庇护所的话 外面是啥大家都知道
专门找的粤语场。还在说香港?曲阳路麦当劳坐一坐,比这片里的状况更可怕,我一直对他们非常好奇。原因?社会?希望?感觉这片实在没说个锤子。《流星语》对落魄金融才俊的描绘都更抓要害。他们中确实有部分人肉眼可见有精神/心理残缺,人为什么会有沉溺于泥潭的倾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能停留在“观看”。
每个人演的都是刻板印象的角色,导演还不太会拍。
人物故事线都不完整,堆积苦难的同时传递温情,最终都不过是皮毛而已。
7.0节奏把握不够好,前半不错,后半起起落落跟过山车一样,在童话和大悲剧间切换。但这样的电影真的多一部是一部,对于困境中的人来说,风吹草动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拨云不一定总能见日
片尾曲唱着“归家”,他最终还是没有归家。他永远停摆在了夜风中。
像新时代批量制作的粤语专辑一张 每首歌都经过精确的计算 前奏结尾因为不重要而面目模糊 仅高潮响起的一两句因为太陈旧而有些好听 但你也知道都是模板 听过就算。
切入点好,但说实话也并没有深入,“在麦当劳过夜的人”更像个噱头,只是“苦命人”而非“麦路人”。电影本身也是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合格的公益宣传片。
电影在香港的特殊时期将镜头对准这样一群特殊人群,题材和立意都足够优秀。前半部分讲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背后的困境,也堪称出色。后半段稍微有些急了,突发的苦难太多,过于营造悲情,结尾的狮子山镜头也显得刻意。如果能再沉稳平实一些,可算得上港片多年来难得的佳作。#SIFF2020
剧情感人,众多陌生人形同家人温暖人心,现实主义题材反映当下社会现状。港片大咖和老戏骨出演也是片中惊喜。
无家可归,寄居在麦当劳里的香港边缘群像,是《麦路人》预聚焦的现实主义所在。然而电影在一个足够引人入胜的开篇后,却并没能讲好一个本自温暖的故事,其剧情结构的散乱,牵强附会的煽情,使电影在最后给人的感触仅只是一股自上而下的悲悯。
【澳门国际影展】前半部极佳,有条不紊地描绘了24小时快餐店过夜人群体的悲欢故事,展现一幅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底层香港百姓挣扎求生众生相。能看出调研功课相当用心,难得可贵。后半部开始频繁而猛烈地煽情催泪后,观感节奏瞬间降级。剧情中的死亡悲情元素在感慨唏嘘之余,也有堆积苦难的刻意感。郭富城、杨千嬅炉火纯青、收放自如的表演非常稳。万梓良、张达明贡献瞬时爆发的精彩演技。最感慨的是《十三棵泡桐》的假小子刘欣,已经蜕变成能演单身妈妈的刘雅瑟…三星半。P.S.观影前晚偶然地在麦当劳蹭了2小时座位
两星半//往前是《笼民》往外是《小偷家族》《我是布莱克》//即使故事线崩坏也不妨碍群像飙戏 从深仔视角切入却聚焦于博哥扩散于群体是导演与编剧的失误//情绪煽动一切 港片可能少点文化隔阂比韩影还可怕
有点失望,只有苦情没有思考,多线叙事蜻蜓点水,感动之后于艺术和社会并无助益。
深夜温情故事,有很多底层悲惨人物的背后是需要我们像家人一样关心和关注他们,人生百态,人生百味,24小时不眠的快餐店是昼夜不息的社会大环境。温情电影的背后是残酷的人生。小女孩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导演应该再深挖人物故事,不要浅尝即止,题材和主演都很棒,香港电影人一直在努力耕耘温情故事片,期待电影上映,温暖更多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在深水埗拍摄的,没见过香港深夜的麦当劳,但在北京见过很多次。电影可以关注城市“另一面”很难得,也看哭了,但还是觉得有点煽情了,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真实中的城市零点后,虽然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更多是平淡如水的艰辛,像电影里这样的剧情很少见吧。
3.5星,视角非常赞,纪实文学的题材,却用戏剧化方式呈现,感觉不对。就是剧本和情节过于刻意,港剧风明显,反而觉得不写实了。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些演员精彩的表演,深夜在快餐店流连的孤独灵魂,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拼成了人间温暖和悲凉,很动人。郭富城演得越来越好了,张达明依旧很稳(拿奖了),万梓良落魄的形象也不妨碍周身的大佬气质,那扮相跟肯德基爷爷一样,但讲得是麦当劳店的故事。
如果人人都只顾着自己吃饱,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