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本部电影没有特别高的起伏,表现的都是生活琐事,代入感挺强的。
最后的生日宴,也是电影的初衷,即使生活中矛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退一步,定能和谐相处。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本部电影没有特别高的起伏,表现的都是生活琐事,代入感挺强的。
最后的生日宴,也是电影的初衷,即使生活中矛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退一步,定能和谐相处。
我们是同一株植物上的花,是血脉相连的彼此。
电影院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它漆黑的环境,你的一切情绪——哽咽、大笑、惊恐…都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
你身上的壳终于得以敞开,此时的你绝对安全。
“黑夜”柔软地接纳你。
今天看《洋子的困惑》,中午2:15开始,我2:16急急忙忙地赶到。
整场只有我一个人,我更加放肆地去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联结,跟随着她的眼睛,去看她的生活。
美惠的女儿叫做洋子,也就是片名中的洋子。
电影一开始,美惠就开着车谈生意,一个很有“川味”的风风火火的女人出现在我眼前。
她离异,五年级的女儿跟着前夫。
故事开始在某一个她把女儿接来她家的周末。
屋子里很乱,遭了小偷一般,美惠紧张地报警,拿着菜刀在屋中查看情况。
镜头给到洋子,她似乎一点也不惊讶,只是近乎冷漠的打开电视,在废墟般的客厅坐下。
后来,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洋子做的,她“偷”走了母亲的日记本。
当洋子拿到美惠日记本的时候,我们得以借由这样的方式,走进了美惠的生命。
快要到四十岁的美惠,生活按部就班,有自己的生意、朋友、关系密切的男友。
波澜不惊,在你我的身边都随处可见。
正因为随处可见,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也在她身上发生着。
洋子的困惑,其实就是美惠的困惑。
她们之间充满矛盾,又交融着彼此。
有一场戏,母女二人在车上争吵,洋子愤怒地质问美惠,“你为什么不要我?
”,美惠支支吾吾地讲不出理由,“你只要知道我爱你就行了”“妈妈只是想多挣些钱给你以后用”。
“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洋子尖声斥责到,说着便拉开车门冲进了雨里。
美惠在车里久久地看着洋子的背影,看着她决绝地走在细碎的雨中,头也不回的离去。
美惠在日记中写道,她的父母婚姻不幸,好像也早早预示着她的婚姻也会不幸福。
美惠的母亲一个人住在老屋,生活节俭,对女儿的探望也只有冷漠。
美惠的成长与洋子的成长如出一辙,她们是不是都会怀疑母亲对自己的爱?
洋子困惑于美惠为什么在离婚后主动选择了不要她,美惠曾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呢?
洋子的质问让美惠陷入了沉思,她没有文化,忙着做生意挣钱,她有些自卑,女儿的学习她帮不上任何忙,她也许还有些胆小,面对未知的前路,她最终选择将女儿交给前夫来抚养。
但是这些思绪,她都没法讲给洋子听,她不知道怎么说,她的生命历程让她习惯了忍受苦难和接受离别。
洋子从日记本里了解美惠的过去,她那些不快乐到想要抽烟的时刻,她的爱人曾经对她许下的承诺,她婚姻破碎后的无助,她远赴异国打工时经历的爱恋。
一个活生生的母亲在洋子的心中产生,她拒绝母亲的亲近,扔掉“坏掉的玩具熊”,她看上去完全无法理解美惠。
其实她早就理解了母亲,她只是害怕她心中的恨无处安放。
失去了恨,好像就失去了情绪。
影片最后,是美惠母亲的六十岁生日。
酒过三巡,在饭桌上大家都在聊着家长里短,美惠沉默着发呆,她最近常常有这样的时刻,好像游离在热闹之外,与人群隔着一层玻璃。
洋子也沉默着,她不理解大人们的话题,她只是觉得很烦,隔着人,她望向了美惠——沉默的出神的母亲。
洋子回到屋里,有些微醺的美惠也回到房间,她看着似乎睡着了的洋子,慢慢的靠近了她,在黑夜里,她的爱克制又放肆,她缓缓地低头,轻轻地亲吻了她的乖乖,她的宝贝,她的女儿。
做完这些,美惠起身去拿放在冰箱里的蛋糕,给蛋糕插上60两个数字的蜡烛。
她从包里拿出打火机,打火机打了好多下都没着,正当她使劲地摇晃打火机时。
火光从旁边亮起,洋子拿着打火机点燃了蜡烛。
在微火中,美惠的眼神温柔至极,母女两人的脸庞都被照亮,她们一同拿着蛋糕,向外婆走去。
最后镜头定格在三代女性被蜡烛照亮的脸庞中。
外婆从繁杂的一生中抽离出来,火似乎也可以把她照亮。
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背景,她们都有兄弟姐妹,她们都曾经历无助和愤怒。
她们终究血脉相连,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感知对方的人。
电影《洋子的困惑》描绘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女性主人公于美惠,深入探讨了现代女性的情感症结,并展现出人情味与烟火气。
于美惠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经营一家小窗帘店,有一个帅气男友,但她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是否继续发展下去。
她还时不时地接女儿回来住一段时间,经营生意,拜访离婚的父母,维持着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日常生活的琐碎与重复,是许多现代女性经历过的,她们的情感状况复杂多变,常常无法被理解和解决。
电影将这些情感困惑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产生共鸣。
女性主人公的成长与情感变化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日记、她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于美惠的成长历程,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
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懵懂的少女,一个初为人母的女性,以及一个经历过离婚的单亲妈妈。
这些阶段都是女性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每个阶段,女性都要面对不同的情感问题和挑战。
影片将这些问题呈现出来,引导观众思考女性人生的转折点,以及如何面对挑战。
情感细节的呈现与共情电影《洋子的困惑》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女性的情感困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展现了于美惠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的小纠结,以及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
这些情感细节常常无法被言说,但却能在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和共情。
通过影片的呈现,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情感世界,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结语电影《洋子的困惑》以独特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呈现了现代女性的情感困扰。
影片通过女性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周围人的视角,展现了女性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女性的成长历程。
影片还通过情感细节的呈现,让观众感同身受女性们所经历的情感问题
中国母女包括祖孙三代的题材,两岸三地乃至海外都有许多。
远的如《喜福会》,近的如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以及不久前看得我如坐针毡的《水边维纳斯》。
在戳破了感伤泛滥的母爱神话之后,东亚母女关系显露出内里残酷狰狞的部分。
上述电影也大多呈现为一种共同的“怨恨模式”,也就是今天网络上诸如“父母皆祸害”小组输出的那些 “原生家庭之痛”——或许有一些历史的创伤或时代的局限性,但根本上逃不脱中国式家长的期望、打压、暴力、控制等等。
然而,本片反倒做出了一种轻盈的处理,正如开头预叙的场景:小女孩洋子困惑地看着大人们嘈嘈切切谈着那些她听不懂的前世今生的纠葛,而貌似藏着谜底的日记本被丢在路边,一页页风中凌乱。
如果说解密凯恩的钥匙是那个莫衷一是的玫瑰花蕾,那么日记仿佛层层包裹的洋葱,困惑依然留给洋子,也留给观众。
导演说,最初只是想创作一个小孩子给大人恶作剧的故事,并且不希望这位小朋友显得过于“锋利”(我理解可能有一些童趣的感觉?
)。
不过艺术创作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最初念头的完整落地,而往往是在现实的推进中、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打磨成形。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实际上更像是 “美惠的故事”,虽然也保留了孩童视角,但它应当作为中年女性生活的注脚。
高洋子不可谓不锋利,偷窃日记与其说是恶作剧不如说是饱含着怨恨与渴望的蓄谋(是的这里也有怨恨):洋子想知道母亲为何抛弃自己,更根本的问题,父母为何会分开。
于是在日记里,我们看到了美惠从05年少女的青春懵懂到13年离婚后的怅然心境。
个人认为这样的情节设置和讲述方式(孩子通过日记了解过去从而理解母亲)是有点刻意和笨拙的,日记文字全部由声音交代而不是影像语言——也好在日记不是全片的要旨,如果最重要的信息被画外音说出来从而导致大和解,那就是电影的灾难了!
日记并没有关键的解密作用,它作为一条来自过去的音轨,时时对话着美惠当下的生活,作为内心的隐秘倾诉,映衬着主人公的外在行为:父母婚姻的破裂成为了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咒语,爱上一个男人奈何两人出身阶层教育职业性格统统不一致,离婚放弃女儿时的挣扎与愧疚……可惜洋子无法通过日记理解母亲的选择(她只是做实了被母亲抛弃的事实)和自己命运的真相,只有观众通过视差之见、通过日记的解说更全面地理解美惠这一人物的存在。
洋子要为自己被抛弃的痛苦寻找原因,而我们发现没有什么原因:离婚是因为两人性格不合,抚养权归属是因为父亲有能力有文化而母亲更需要赚钱,父亲尽力平衡重组家庭的关系、不乏对女儿的私心关爱,母亲也努力弥补缺失的陪伴……没有人有错,但这一切就是抵消不了孩子的被遗弃感。
高闻说“离婚了孩子不是跟父亲就是跟母亲,这很正常”,但貌似五五开的选项并不通向真实对等的结果:当母亲放弃孩子,对母亲和孩子,伤害都已发生。
当然,你可以用性别理论去解释这一切,批判关于母职和母爱的意识形态,但即便离异父母都尽可能善良体面负责任的前提下,现实中母亲的愧疚和孩子的受伤,就是无法被抹除。
同理,美惠和姐姐讨论父母为何离婚(到底是父亲早就出轨后妈,还是离婚后再找的;美惠母亲多年来如冰山般的冷酷执拗,在上一段婚姻里必然有重大原因,电影省略了让你脑补),也找不到答案,还给了自己安了一个“婚姻不幸”的预言。
“孩子会重复父母的命运”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往往不是计划安排、而是在无意识中达成的:孩子从小想弄懂而没弄懂的谜团,长大后会由自己清晰地践行出来。
在此我固然不同意说什么“三代女性的悲剧”,但也不能简单地同意“离婚是为了幸福”——为避免更大不幸的不幸,也是一种不幸。
而我所赞赏的导演的“轻盈”的处理,就是没有陷于怨恨模式,没有刻画一对混蛋的男人和苦逼的女人,没有父母子女之间的相爱相杀,只是呈现一种甚至有点理想化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和选择:人与人之间有爱、有怨、也有尊重和“凑合过吧”,任何选择既然有所得,也会有遗憾。
这部电影里没有秘密要揭露,没有怨恨需要和解(最后点蜡烛只是情感交汇共鸣的一刻,谈不上和解了什么),我认为它也不是在鼓励女性勇敢离婚追求幸福新生活。
如果一定要总结某种女性主义价值的话:这部电影通过一个真实生动、不太完美也没大错误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出母女关系现实的联结和困境,它贯穿于生活的一次次选择和情感转瞬的流变,也可以有所触动和改变,却不能由理论来指导和解决;而女性面对这个困境的办法,我想就是“再来一次也还要这样选择”,并且跟困境共处下去。
纵观全片,我的观影体验多次在“轻”和“重”之间、在套路和反套路的自然写实之间跳跃,并且最终落于轻盈。
比如当我看到日记本时,觉得有重要信息了,结果没有;当我看到美惠母亲典型的“扫兴式家长”时,觉得要揭开上一代人的恩怨了,结果对母亲的刻画点到为止;当我看到美惠和姐姐做家务吐槽父母重视弟弟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场面也太典了(导演承认此处有夹带私货),好在也没有过度发挥。
我喜欢的场景是老父亲跟朋友们掷骰子,是田埂间有时髦音乐和玩具灯光点缀的广场舞,是洋子和闺蜜在大桥上诉说心事,是又尬又欢脱的家庭聚餐,是生活的流动感和呼吸感,而不是热搜式的性别议题。
最后谈两个我觉得有不足或者是困惑的地方。
第一是影片中数次出现美惠在卧室独居的情景,这是一个私密的、直面自我的场合,也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可以是关于回忆、创伤、选择甚至情欲的时刻,每一次卧室戏应该对应情节的发展,有某种点明或者推进的作用,但是从呈现的效果来看,似乎不太明确?
女主每次的动作、表情、状态好像无法解读出具体的意义?
第二是美惠被小东北骗钱的时候,画面风格(美惠坐在窗帘之间打电话)和电影配乐(而且考虑到此前那么长的时间里配乐很少)突然戏剧化、歌剧化,节奏加快,跟影片整体调性很不相符,以为要往悬疑方向走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生,还是所有人和和气气参加生日聚会去了,而后的节奏、画面和配乐又回归正常。
这个突然的“变调”扰乱了我的感受,是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欢迎友好讨论(导演看到的话也可以偷偷小号回复解答。
)
我是在不了解这部电影的前提下观看的,一开始都是有一种压抑很闷的感觉,撕下日记开始,结局停留在三代人一起吹蜡烛那里就画下了句号,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但是细细想来又情有可原,或许生活就是这样,不是任何事情都圆满,和解也不是唯一的结局,留下更多深思的遐想空间吧。
影片中我觉得有几个镜头让我记忆深刻。
一个是洋子丢熊娃娃和村里小孩的飞机,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直点明和推进,丢娃娃是对母亲抛弃行为的发泄,飞机辗转飞却也化解不开心里忧愁,还有洋子和美惠车内争吵,唯一的哭点,女儿洋子撕心裂肺的质问,美惠的愧疚,长久以来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以至于缺乏陪伴(或者美惠刚开始并没有意识自己所做的不妥,否则为什么连家门密码都不告诉女儿,我也不是很明白)还有就是美惠妈妈为什么要把肉藏进冰箱不给女儿看,我刚开始以为是重男轻女留给弟弟,很迷惑的行为,还有是在美惠母亲生日晚上,父亲带继母出现和美惠前夫和现任共同出席的抓马现场,有什么作用呢,寻求母女之间的共同点? 女主是一个“事业有成”的自信女性形象,但随着剧情推进我发现女主是一个极度缺爱,渴望爱的一个母亲兼女儿形象。
女主自小父母离婚,父亲再婚而母亲一直都是对她很冷淡(在我看来,一直拒绝美惠对她的关心,甚至不想美惠看到她过得好的一面),感觉美惠和母亲之间就是渴望爱与不表露爱。
成年后结婚了另一半也是对她渐冷,在她的日记中提到前夫曾经给他写过一一句话(“美惠你大胆往前走……”具体有点记不清了,反正还是有点感人吧,后面又被东北佬欺骗,最后带了一个老实男人回家,可以看出美惠是很渴望爱的,同时也是孤寂落寞的,电影中多次展现主人公一个人在卧室独居场景,我觉得应该是对应每次内心的波动吧。
而洋子则是用伪装抢劫的方式拿走美惠日记本来获取关注,想知道为何会被母亲抛弃与父母为何离婚,产生恨美惠的想法,其实也是一种缺爱的表现。
日记是美惠最为内心隐秘的倾诉,映衬美惠外在行为:父母关系破裂成为她早就施加给自己的诅咒,爱上一个男人奈何性格和观念不合,离婚放弃洋子的挣扎与内疚。
电影宣传中说到“只是不说,不是不爱”,我觉得很符合三代人的人设,可能是生活环境,观念不合原因吧,爱是肯定有的,只是表达不恰当以至于整个氛围都很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影片中母女俩吵架那段很真实。
为人父母的都有体会,对你有怨气的孩子是听不进道理的。
其实,母女俩之间的误会也不大,洋子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被妈妈遗弃了。
于是,怒斥妈妈:“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这样的话说出口,就不是简单的困惑了,是绝对的痛苦,是洋子的痛苦!
所以,片名是否要改一改呢?
片名说是洋子的困惑。
叙事视角却是妈妈,是妈妈的故事。
洋子的困惑就是妈妈的困惑,妈妈的困惑也一定是外婆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可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
也注定要代代往下相传。
所以,何止是三代女性的困惑。
影片应该就是这么个逻辑。
导演说,困惑女性的缘由,是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实际她们默默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于是,妈妈悄悄亲了亲洋子,洋子就理解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在默默地爱着她。
然后,母女一起点蜡烛。
再然后,母女和外婆相依相偎,三代人一起吹蜡烛。
爱表达出来了,困惑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是痛苦,解决起来没这么轻松吧。
片名改不了了!
题外话:这类片子太小众,喜欢看的人不多,在电影节拿个奖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票房不好不意外。
姐妹俩洗碗、上坟祭祖、寿日宴等场景很接地气,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细节上的处理也不错。
开着车的黄小蕾很美。
能一路掌控自己的方向,心儿里美。
乡下小城的夜景也很美。
怪里怪气的广场舞音乐,和影片不搭调,大煞风景。
很不美!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
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
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
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
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
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
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
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
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
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
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
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
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
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
电影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符合这个单元竞赛,很新人导演的一部电影。
镜头和故事都中规中矩,很工整也很学生气。
演员的形象和表演为故事增色了不少,勉强可以打六分。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功力不足但野心太大。
一个是电影结构上,层层建构。
在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
外婆、妈妈、女儿,三个女性之间的故事交相呼应,但没想到单个故事都没讲得很清楚,更别说相互了。
本以为外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毕竟作为妈妈的妈妈,她的性格和婚姻对妈妈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影片就用了几句,“妈妈的婚姻不幸所以我的婚姻也不幸”“妈妈喜欢一个人,我也喜欢一个人”,太单薄了。
对外婆的着墨太少了,太不立体了。
第二个是主题上,想表现的都太多了。
最大的应该是母女之间的关系,但导演又加了很多,比如女性对爱情对自由的向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异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
太多了,主题看似立体实则单薄,感觉没一个讲到位了。
片名叫洋子的困惑,但困惑开头立马就解开了,即就是她妈妈不要她的,后续就是为什么不要她?
难道是这个困惑吗?
但是整体传达出来的不是困惑,是一种愤怒。
“你为什么不要我?
”我设想中电影会从一个小孩子的世界表达出对于父母婚姻以及上一辈之间的家庭联系,乃至农村关系的疑惑。
父母为什么会离婚?
妈妈为什么要跟别的男人谈恋爱?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搬离农村老房子?
外婆为什么不愿意再找,但外公却愿意?
第三个是叙事上,把握得不太好,很多情节该讲的没到位,很多情节没必要又拍。
在女儿同学偷了日记本在班上念的时候,我以为洋子的情绪会迎来一次大爆发,结果没有。
洋子扔小熊那个太突兀,突然出现的小熊,后续又作为一个空镜再次出现,作用很小,如同负作用。
第四个是人物,人物有很大的问题。
洋子作为一个小孩子,她对于母亲的情感不应该是影片传递出来单一的讨厌。
她为什么要偷日记本?
背后不就是爱妈妈吗?
渴望母爱却无法被满足。
包括看到妈妈来接她,她就是单一的讨厌吗?
如果能够刻画出洋子先是开心后是讨厌的复杂感情,或许更触动我。
还有就是美惠。
就说一个地方,我觉得特别奇怪。
在发现是洋子偷了日记本后,美惠的反应就这么淡定吗?
还需要闺蜜劝她去关心自己的女儿?
给我的感觉是她对洋子真没那么上心,这个情节的刻画是失败的,在我眼中。
但电影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最后的家庭聚餐也太幽默了,很诙谐。
很久没有见到这种能让人会心一笑的幽默了。
6th PYIFF首映“结啥子婚,脑壳昏”前半部分情节叙述上有些做作的地方,但是有些细节很喜欢,细腻又充满烟火气,妈妈过生日那段过于好笑了
润物细无声,包括感情。
7分。有很多真实的家庭场景,家长里短的微妙关系,没有坏人但终究留下间隙的历史问题。人生好像就是不知不觉走进一个死胡同,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必须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一团乱麻。有时你会得到帮助或理解,有时没有,但可能只是陪伴就够了。只是不要支离破碎就能勉强往前走了。
讲了三代人都不是原生家庭的家庭问题,这或许也是有些年轻人想不婚不育的原因,然而感觉拍的不够深刻
电影本身我是很喜欢的,母女三代的主题,刻意淡化的戏剧冲突,结果映后对谈开始扯爱情🙄不得不说罗兰巴特虽然刻薄,有时候确实也有他的道理
我本来想给4分,但是看见骂演员的。我觉得我应该多给一分。黄小蕾处理角色非常到位。一个自私没有文化的女性分寸感,熟练的方言表达,方言普通话的表达。都是细节。让人信任这个角色。导演对三代女性的勾连很细致,通过一本日记,而且是女儿读出来。有过共同原生家庭经历的人很能理解。生而为人的自私 趋利 享乐。很细腻。
真实与共情之间差一些节奏,最后一场戏质量蛮不错,事件背后余藏感情。
原生家庭题材的电影太窒息了!黄小蕾把她这个角色的自私、利己、没啥文化的状态演的太好了!看完都有点儿讨厌黄小蕾这个演员了!
#17th FIRST 见证和亲历是两种感受,即便女儿不想重蹈覆辙,也还是会莫名靠近母亲已经走过的歧路。洋子偷拿母亲的日记,观察长辈的视角,思索他们的言语,窥见置于其中的真实社会,困惑于大人的言心不一。
是三代女性对于家庭爱情成长的困惑,有“春潮”没有的含蓄味。前夫前妻与女儿前夫男友同时出现祝寿的魔幻场面,无限放大家庭阴影和魔鬼循环。纠缠烦恼,成全与妥协都来自家庭,无论是等在原地还是碰到合适就结婚,都是在成全别人,放弃自我。女性在家庭地位被蚕食,家庭观念中容不下独立女性。
想法不错,可惜的是剧本导演甚至表演全都拉垮了,可惜可惜
这种小众电影以后多拍点 我爱看
黄小蕾很会选本子啊,大荧幕上比电视上还要好看很多。每个人都是孩子,洋子才是唯一成熟的客观者。
被海豹和黄小蕾吸引进来的,但还是睡了半场。每个年纪可能都会有想日记剖白自己的冲动吧。虽然作为处女作应该鼓励一下,但导演对于主题的凝练未免过于肤浅。郑雅匀饰演的洋子在生日宴上直戳大家的虚伪,映后却说了一堆场面话,有些魔幻。
北影节,黄小蕾有点不太合适,她那场拒绝去跳广场舞的戏太不合理了,她完全就像个广场舞领舞啊。
7.5 最出彩的是影片的立意,用孩子看妈妈的日记来贯穿全文,以此揭示出家中三代女性的困境。洋子的角色塑造的特别合理,台词神情都太对味儿了。最喜欢的三场戏:女主和大姐在洗盘子、女主和洋子吵架、最后外婆过生日(看到高文在和小舅子说婚姻之道的时候切到女主的眼神,唉我瞬间落泪/女主和洋子的关系很难明示,导演用共同点蜡烛的镜头巧妙地避免了落入俗套)影片的主旨是一个复杂且几近无解的问题,东亚家庭一生就活在亲情的相互折磨中,最后谁也不快乐。只有离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活着才是幸福的根本秘诀。但当导演在映后交流的时候说出“希望大家珍惜幸福的家庭”,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能和导演想表达的不一样(反正我是不会选择拧巴地活着了……【可能是中国版海街日记】
平遥6 结局抓马的六十大寿餐桌上表达三代女性的婚恋情感 只有这一场戏拍的还不错 前半段极其浅薄的刻画母女关系 洋子的困惑通过争吵表达
这个片子我非常不喜欢。不知道是我理解的肤浅,还是影片传达的我没有理解。明明是女性题材可处处离不开男性的存在。我只能说洋子没有什么困惑,她最后也只是延续这样的生活。我没觉得导演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太好了。看到中间想抱抱洋子,看到最后想抱抱自己。
6.0 三代女性叙事,这个角色比重和篇幅都是有问题的,《怪物》的叙事技巧反而更适合用在这里,如果没有信心在常规的电影时长讲述完三代女性的家庭叙事那也可以采用短剧的形式,总之能力撑不起来